头条焦点:思南:保护种质资源 守住乡愁味道

2023-03-31 05:44:57   来源:
  • 来源:当代先锋网
  • 迎着朝阳、伴着晨曦,沿着满眼葱绿的农村公路,近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收集调查队员们驱车来到铜仁市思南县张家寨镇桥岩村堡上组付荣章、邓兴婵夫妇家中收集种质资源。

    “快来家里坐,来喝水!”今年69岁的邓兴婵热情地与队员们打招呼。


    (相关资料图)

    “我这里有20多种老品种。”说着她走进屋里,慢慢地拿出一个个棕包、布包、纸包,并向队员们讲解收集的过程以及这些种子的历史与故事。

    邓兴婵(中)与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收集调查队员合影(张云开 摄)

    邓兴婵出生在物资极度匮乏的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农作物产量普遍较低,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饥饿困扰着那一代人,那时正是长身体的付荣章邓兴婵夫妇同样饱受饥饿的痛苦。所以,对于种子他们很有感情:“种子就是一家人的命,得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一家人的生活才能得以继续。”

    一说起思南县张家寨镇桥岩村古老的种质资源,付荣章、邓兴婵夫妇总是侃侃而谈,尤其说到自己手里的老品种,总有说不完的故事。说到南瓜,她说:“我们的南瓜有圆的、长的,很甜,一般用来煮南瓜稀饭,很养胃。所以每吃剩下的南瓜都要把种子留下来晒起。”

    南瓜籽、苦瓜籽、绿豆种子……这些种子被付荣章、邓兴婵细心地保护着,在他们看来,这些种子都是有灵性的,它们养活了三四代人。

    “以前的蔬菜、粮食很好吃的,后来慢慢地消失了,从那时起,我就知道,有些种子如果我们不能好好地保护,它就会丢失,会绝种,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开始关注并收集古老的、要灭绝的种子。”一转眼,付荣章、邓兴婵夫妇收集老品种已经30余年。

    在邓兴婵家收集到的白芝麻(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收集调查队 供图)

    经统计,他们拥有老品种20多份,还指引队员们收集当地古老品种2种。现在的两老,虽然已经收集了这么多,但心里还不满足,还有愿望,他们希望能够找到小时候吃过的古老玉米、沙甜西红柿等老品种。除了收集,更希望这些老品种能在土地里生长起来,焕发新的生机。

    农业种质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也是开展优良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面向现代种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2015年起,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收集了一大批珍稀、特色的地方优异资源。

    在瓮安县永和镇发现的“血丝”玉米(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收集调查队 供图)

    这些资源或具有重大产业发展前景,或具有潜在育种价值,或地域特色明显,或蕴含了上千年传统农耕文化……对于丰富国民米袋子、菜篮子和果盘子意义重大,也正在推动各地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珍稀优异资源往往在偏僻偏远,在农户和外界交流少的地方,大部分是一个县与邻县的交界村寨。早出晚归、哪里偏远就去哪里,这是种质资源收集队员的经历。资源保护利用的接力棒,在一代代人手中传递,为广袤的田野播撒希望。

    付荣章、邓兴婵向收集队队员介绍他们的老品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种质资源收集调查队 供图)

    入深山、访农户、下田间……为找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类农作物资源,2020年开始,由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牵头,组织12家农业公司,对全省88个县进行种质资源大普查。2021年以来,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又出动了10多家下属单位,100余名专家,400多人次,根据调查县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分布情况和专家研究领域特点,分成3个调查队到全省22个县调查收集。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品种都是农村留守老人在种植,而年轻一代多数外出务工,不愿再从事低产出的农业种植,这些资源如果再不及时加以保护,必然会逐渐消失。

    “很多人觉得现在吃的东西,比小时候吃的味道差很远。一些种质资源的特异性基因在育种选种的过程中,被慢慢地丢失了。”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李裕荣说,高产的杂交品种出来以后,很多农作物地方品种遭遇到空前破坏,这些承载着乡愁味道的食材正与我们渐行渐远。为查清贵州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保护携带重要基因的种质资源迫在眉睫。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云开

    编辑 骆航念

    二审 刘诗雅

    三审 田旻佳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