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三门蟹蛛属(学名:Sanmenia)是蟹蛛科下的一个属。
郑氏三门蟹蛛(学名:Sanmeniazheng)是蟹蛛科三门蟹蛛属的一种动物。
雌蛛长3.04—4.67毫米。头胸部长1.48—1.78,宽1.56—1.78;腹部长1.70—2.96,宽1.78—3.00。头胸部长宽约相当,淡黄褐色到灰褐色,有一些褐色或黑褐色斑纹,毛稀少。头端窄,具刚毛。后眼列后凹。前侧眼大于或等于后侧眼,后中眼次之,前中眼最小。中眼域长宽相当,后边大于前边。螯肢具毛丛,前齿堤3齿,后齿堤2齿。下唇宽大于长。第1、2足的腿节淡黄褐色,其它部分褐色;第3、4足黄色。第1、2步足腹面有5对刺,后跗节腹面有4对刺。步足测量:Ⅰ 6.78(2.15,0.89,1.85,1.41,0.48);Ⅱ 6.75(2.15,0.89,1.85,1.38,0.48);Ⅲ 3.62(1.20,0.63,0.83,0.58,0.38);Ⅳ 4.11(1.35,0.60,1.03,0.75,0.38)。足式:1,2,4,3。腹部黄褐色,前部有一对暗斑,中部和后部有一些横斑纹。外雌器小,插入孔位于前部,透过体表可见内部的长插入管,纳精囊圆形。
雄蛛长3.18毫米。头胸部长1.56,宽1.48;腹部长1.68,宽1.41。头胸部黄褐色,有暗褐斑;腹部长大于宽,淡米色,在中部有一对黑斑,腹部淡米色。触肢胫节有指状的腹突,后侧突很宽,上生有粗短的毛。生殖球长大于宽,简单,引导器大,插入器长,丝状。步足测量:Ⅰ 6.45(1.91,0.75,1.81,1.43,0.55);Ⅱ 6.42(1.94,0.73,1.81,1.40,0.54);Ⅲ 3.31(1.04,0.50,0.80,0.61,0.36);Ⅳ 3.69(1.18,0.49,0.95,0.70,0.37)。足式同雌蛛。
国内分布:浙江(三门)。
国外分布:日本。
蟹蛛属(学名:Thomisus)是蟹蛛的属,共超过100种,几乎全世界都有分布,较大的例外是南美洲。
雌性蟹蛛体长约4至10 mm长,雄性2至7 mm。许多颜色鲜艳的花丛中,可以看到他们正在等待猎物。
中型至大型蟹蛛;两性异型,雄蛛较雌蛛显著小而色暗。头胸部长宽约相当,无刚毛。头区在前、后侧眼之间有大的角状突起,眼不发达,大小相仿,前侧眼最大。前中眼间距小于侧突起,后中眼间距大于中侧眼间距。中眼域宽大于长,后边大于前边。额宽约与前中眼间距相等。螯肢无齿。下唇长大于宽。胸板长宽相当或长大于宽。足式:1,2,4,3或2,1,4,3。步足跗节爪有少数小齿。步足刺不发达,尤其是雄蛛第1、2足的胫节无侧刺;第1、2足的胫节和后跗节各有数对腹刺。雄蛛触肢胫节有腹突、间突和后侧突;腹突不发达;后侧突长;间突向外后方突出,常强烈骨化。生殖球简单,无突起,插入器短,丝状或刺状。腹部宽大于长,雌蛛腹部很大,雄蛛较硬。外雌器常非常简单,不发达,无兜。插入管短,纳精囊球形,有腺体。生活在灌木丛和草地,尤其在花上。成年雄蛛爬上雌亚成蛛等待交配。
主要分布于古北界的热带区。
虽然蟹蛛属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有发现,但大多数都在热带和温暖地区。南美洲很少有发现,只有在秘鲁发现 guadahyrensis。
角红蟹蛛(学名:Thomisuslabefactus)为蟹蛛科蟹蛛属的动物。多见于灌木丛以及草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a.雌蛛
体长6.00-6.80毫米。头胸部黄橙色,略带光泽。头部前端两侧各有一尖三角形棱角,两棱角之间为一条红棕色隆线,此线纹后方紧接1条白色横纹。额部有1块倒三角形的红棕斑,斑中夹杂一些白色斑点。前眼列在头部垂直面上,强后曲;后眼列在水平面上,微后曲,各眼均等大,约小于前列眼。第I、Ⅱ步足的胫节腹侧有2或3对短刺,后跗节有5-6对短刺。腹部宽广,略呈三角形,多为粉白色,后两侧略向上隆起,在隆起部位有红棕色斑点。
b.雄蛛
体长2.50毫米左右。全体紫红色,体表有许多小圆丘,丘上各有1根刺状毛。第I、Ⅱ步足胫节、跗节和后跗节有深色斑节,腹部略高于胸部,中部有5个明显的凹坑。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玉米、小麦、棉花、油菜、果树。
国外分布 朝鲜,日本。
国内分布 河北、新疆、甘肃、山东、山西、河南、湖北、四川、云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省区。
满蟹蛛(学名:Thomisusonustus)为蟹蛛科蟹蛛属的动物。常见于草丛以及农田。
满蟹蛛体型中小,但是看起来却极为肥硕。它们头部小,大致呈椭圆形,略带菱角;颚很大,有毒。最为奇特的是它们那大腹便便的样子——腹部与头部比起来要大上几倍,基本呈金字塔形,正面看又像是菱形。前腿最为粗、长,越往后的腿越短、细。它们的体色多种多样,粉色、黄色、褐色及乳白色都可见到,且略带斑点和条纹。由于腹部过大,导致其移动时十分笨拙。它们横向移动,十分像螃蟹,故称“蟹蛛”。
这种蜘蛛本身对人类不构成威胁,毒液毒性不大,因为它们太小了。这种蜘蛛在任何有人类居住的地方都可以见到。它们常出没于矮小的植物上,比如花、叶、茎等。它们的食性较广,像是蚂蚁、苍蝇、蜜蜂等小型昆虫都是它们的食物。由于它们多吃害虫,所以对人类有益。它们通常长期呆在一个地点狩猎,寿命也较长,最长可以达到100年。
如同大部分蜘蛛一样,雄性比雌性小许多。交配前,雄性会先捕获一只昆虫作为礼物送给雌性,然后慢慢接近,把精子传递给它,最后迅速逃跑。也有一部分还没来得及跑掉,就被雌性作为了盘中餐。
这种蜘蛛遍及世界各地,在国内的大部分地区也都有分布。
分布于古北区以及中国的吉林、内蒙古、甘肃、新疆、河北、山西、河南、四川、湖北、浙江、广东等地,
峭腹蛛属(学名:Tmarus)是蟹蛛科下的一个属。全球约190种,我国已知13种。
中型蟹蛛,雄蛛较窄小。前体部长大于宽,最高处在头端,具刚毛,侧缘弧形。额宽。侧眼丘发达,侧眼甚大于中眼,中眼域长宽约相当。螯肢无齿。下唇长大于宽,步足长有刚毛。雄蛛触肢胫节具腹突和后侧突,通常有间突和端突;生殖球简单,无任何突起,插入器常短粗。后体部长大于宽,梨形,后端有时超出纺器之后。外雌器常有一中兜,插入孔无覆盖,插入管短粗。纳精囊小,球形、卵形或肾形。
东方峭腹蛛(学名:Tmarus orientalis),是蟹蛛科峭腹蛛属的一种蜘蛛。
a.雌蛛
长5.60—6.00毫米。头胸部近乎长方形,褐色,夹杂白色斑纹,有对称排列的长刺状毛。前侧眼>后侧眼>后中眼>前中眼。前眼列平直,后眼列微后凹。前、后眼丘的基部相连。前中眼大于前中侧眼距,后中眼间距小于后中侧眼距。中眼域宽略大于长,后边显著大于前边。额甚长,斜坡状。前两对步足显著长于后两对。胸板长椭圆形,生有长毛,毛基有褐色斑。腹部长,后部宽,后端突出,在此突下方的腹部后缘垂直,腹部后端高。腹部背面黄白色,有褐色斑点,并在背甲中线两侧有3对左右对称的褐色横线。外雌器有一圆孔。外雌器后方有一黄色纵带。
b.雄蛛
长3.90—4.80毫米。头胸部长度仅略大于宽度,背中部色较淡,两侧色较深。腹部窄长,后端仅略宽,两侧缘基本上平直,宽度约为头胸部宽的4/5。后部的高度与前部相仿,后缘也不垂直,而是向后方倾斜。以上都与雌蛛的外形有所区别。腹部背面灰白色,有长刺,刺基有棕斑。
生境:灌木丛。
国内分布: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国外分布:朝鲜。
裂突峭腹蛛(学名:Tmarusrimosus)为蟹蛛科峭腹蛛属的动物。
雌蛛长5.40—6.30毫米。背甲暗褐色,有斑点。从前面观前眼列适度后凹。后眼列后凹。前侧眼>后侧眼>后中眼>前中眼。眼黑色。前中眼间距为1.6个眼径,前中侧眼间距稍大于中眼径。后中眼间距1.8个眼径,与侧眼间隔为2.7个中眼径。中眼域长稍大于宽(0.39:0.37),后边大于前边(0.37:0.29)。额高为前中眼径的3倍,有7根长刚毛。螯肢黄白色,有斑点,无齿。下唇和颚叶黄白色。胸板黄褐色,有深灰色斑点,长大于宽,在第2步足基节间最宽,后端不插入第4足基节间。步足黄褐色,散生小的黑斑。足式:2,1,4,3。腹部深灰色,背面中央有纵带,有3个“八”字形白纹。腹部腹面白色,有灰褐色纵带。外雌器上沟大。肛丘不显著。
雄蛛长3.50—4.30毫米。体较雌蛛瘦小,色似雌蛛。前中眼间隔1.3个眼径,与侧眼间隔不到一个眼径。后中眼间距1.5个后中眼径,与侧眼间隔2.3个后中眼径。触肢胫节有3个突起:腹侧的一个钩状;外侧的一个薄片状,其外缘分叉;背方的一个鸟喙状。
静止时前两对足向前直伸。6—8月出现成蛛。
朝鲜、日本以及中国的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朝鲜。
花蟹蛛属(学名:Xysticus)是蟹蛛科中的一个属。花蟹蛛属与革蟹蛛属(Coriarachne)的蜘蛛均为棕至红棕色,在树及野草上常见。虽然与狩蛛属(Diaea)相似,但它们一般有较短而强壮的脚及带有花纹的腹部。行动缓慢,喜在流通量大的高空捕捉任何经过的节肢动物。
拉丁文学名来自古希腊语xyst,指刮擦者。
花蟹蛛属(Xysticus)和羽蛛属(Ozyptila)很近似,过去由于把有匙状毛或棒状毛的种类均归入羽蛛属而造成分类上的混乱,即把某些花蟹蛛误定为羽蛛属的种类。其实,在蟹蛛科中的革蟹蛛(Coriarachne)、锯足蛛(Runcinia)、卷蟹蛛(Thomisops)和花蟹蛛(Xysticus)等属中很多种类的身体上及足上都有匙状毛。Turnbull等(1965)和Dondale等(1978)都提到在花蟹蛛属中有相当一部分种类体被匙状毛或棒状毛。所以,不能单凭匙状毛的有无区分两个属。羽蛛和花蟹蛛大体上可区别如下:羽蛛的个体较小,体较扁,头胸部梨形,前端很窄,近乎圆形,中眼域长大于宽,步足短,第1足腿节前侧面膨大,第1足胫节腹面两对刺,外雌器前方有中兜。花蟹蛛个体较大,体厚实,头胸部前端较宽,中眼域通常宽大于长,步足粗长,强壮,第1足腿节前侧面不膨大,第1足腿节腹面具两对以上(通常4—5对)的刺,外雌器元中兜。中型蟹蛛,雄蛛较雌蛛小而色暗。前体部长宽约相当,不扁平。头宽,具强刚毛;胸部有短刚毛。前、后侧眼的眼丘相接。中眼域通常宽大于长。额与前中眼间距之比为1:0.5—1.0。螯肢无齿。下唇和胸板均宽大于长。足有发达的刺,毛丛和爪簇不十分发达。足式为1,2,4,3或2,1,4,3。雄蛛触肢有不同类型,通常具腹突和后侧突,某些种组(Species—group)具间突。盾板在原始的种组无突起,在衍生的种组有2—3个突起。在其间可看到一些过渡类型,如有一小突(chink),一脊或一个突起。雌蛛的后体部长宽相当,雄蛛的后体部长大于宽,不扁平,常有明显的斑纹。外雌器骨化程度高,无兜,常具中隔。插入管短,纳精囊大,球状或肾形。
生活于低矮植物上、石下或落叶层中。
花蟹蛛属几乎分布在世界各地,除了南美洲。总计约有360种被描述,欧洲约有71种。
鞍形花蟹蛛(学名:Xysticusephippiatus)为蟹蛛科花蟹蛛属的动物。
成蛛中雌蛛体长7-8mm,体褐色或浅黄褐色,头胸背面两侧有黑褐色纵纹;中央浅褐色,并有一条浅褐色线。头胸部前缘有数根黑刺。第一、二对步足比后两对均长,且粗大,色泽较深,有深褐色斑点。雄蛛体长4-5mm,头胸、腹部呈黑褐色,第一、二对步足的腿节、膝节均呈黑褐色,其它各节浅黄色,与雌蛛有明显差别。卵为椭圆形,卵长0.9-1.0mm,1龄若蛛体长1.1-1.2mm,体浅黄色,步足白色,眼红褐色。6-7龄若蛛体长为3.9-6.8mm,体深褐色或黑褐色,其它色泽与形态基本与成虫相同。
在辽宁地区一年一世代。以成蛛、亚成蛛和若蛛在柞树根部洞穴越冬。越冬成蛛在翌年5月中旬开始交配和产卵,雌蛛在交配后17-21天产卵,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产卵盛期。寿命为25-114天。雌成蛛寿命可达9个月以上。从4月至10月为成蛛活动时期,6月中旬至10月上旬为活动盛期。
分布于朝鲜、日本、蒙古、俄罗斯以及中国的河南、吉林、内蒙古、辽宁、新疆、甘肃、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西藏等地,主要栖息于草丛、灌木丛、茶园以及农田常见种。
鞍形花蟹蛛在5月至10月均能为害1-2龄小蚕。一头鞍形花蟹蛛每天最多能吃1龄柞蚕4头,平均吃1.7头。在发生盛期每100M2平均发现该蛛65头。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