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点-武则天时期,契丹从谈和到反抗,向突厥靠拢,究竟是何原因?

2023-05-09 16:09:16   来源:韩铮铮

唐太宗于贞观二十二年建立松漠都督府后,辽西的局面基本稳定了下来。高宗初期时,也是承袭太宗的政策法规。显庆初,高宗任命窟哥为左监门大将军。然相对于太宗时期,高宗时的国力下降,对边疆的统治也比较松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契丹联盟首长窟哥死后,阿卜固继任联盟首长。阿卜固并没有承袭窟哥对唐友好的策略,他联合了奚族侵扰唐朝边疆地区。与高祖时期的隐忍态度不同,面对契丹的挑衅,高宗于显庆五年,派阿史德枢宾出兵征讨契丹,在唐朝将领和士兵的默契配合下,在黑山(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大青山)擒斩阿卜固。 此次战争中,唐朝还充分调动了突厥和薛延陀的部落势力,来平定北部边疆战乱。针对契丹的此次扰边,唐高宗意识到对于边疆的防范过于松懈,须要增强对北部边疆的节制。直至武则天统治时期,边疆统治虽偶有摩擦,但唐朝对东北契丹羁縻府州的管辖整体上是比较稳定的,大体是倾向友好的。 阿卜固事件后,契丹族新的联盟长是为窟哥的孙辈李尽忠。为抚慰契丹,唐朝同时使李尽忠任职了松漠都督。窟哥另一个孙子,叫枯莫离,被唐朝任命为弹汗州刺史,封归顺王,唐朝继续对契丹的羁縻统治。

当武则天便废掉了中宗,改立睿宗,从此开始了她一代女皇的统治。天授元年(690),武则天称帝,开始了周武时代。

与一般的外戚夺权不同,武则天以一己之力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继承帝位,这一行为让很多人难以接受。首先就是李氏皇族,他们不仅丧失了皇室权力,而且还要时刻提防着武则天对他们的迫害,对此,李氏皇族无法容忍。 还有那些深受儒学传统思想影响的臣子们不满于女子当政,就是当时武则天的宠臣狄仁杰在临终时还在劝说武则天还皇位于李氏。可见武则天即位后,必定是面临着很多的困难的,不仅要面临内部各级官僚及百姓们的质疑,还要时刻提防那些边疆民族势力的侵扰。 武则天掌权之初,朝廷内部局势是非常复杂和混乱的。李冲在博州举着反对武则天掌权的大旗开始发难。

其后,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积极响应。叛军的一路之下引起了统治者的重视,武则天下令对这些作乱中原的势力残酷镇压,李氏皇族不免也有牵涉其中者,最终都遭遇了牢狱之灾,或被斩杀。

在应对吐蕃侵扰边境的行为上,唐朝并没有长期占据优势。武则天掌权后,力图扭转这种对中原不利的局势,夺回安西四镇。永昌元年(689)七月,在寅识迦河,韦待价军与吐蕃进行了交战,结果,唐军失败而归。 武则天看到唐军的一再败绩,并不甘心,于是在长寿元年(692),命武威军总管王孝杰、武卫大将阿史那忠率领大部军队讨伐吐蕃,终于收复龟兹、疏勒等四镇,并且在龟兹镇复置了安西都护府。

虽然这次的军事战争,以唐朝的胜利结束,但吐蕃依然是个不容小觑的存在,威胁着唐朝的西北边疆,因此唐朝在军事上不敢有丝毫放松,不断加强西北边防。吐蕃的崛起对于唐朝的边疆形势乃至整个唐朝的发展趋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唐朝一直将吐蕃当做一个重要的对手对待。

在高宗后期,后突厥也逐渐崛起。在与吐蕃的对战中,高宗将在东北的战士大量调往吐蕃战场,为后突厥的复兴创造出了一条缝隙。为了应对西北吐蕃,唐朝放松了对突厥降众的监控力度,且在与吐蕃的战争中,吐蕃强盛的战斗力消耗了唐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对后突厥汗国的复国活动更加有利了。 在武周时,吐蕃的强盛和后突厥汗国的崛起都对武则天制定北疆政策有着重要的考量。后突厥复国后,不断向唐朝发起进攻。程务挺带兵期间,突厥对于盗边行动开始忌惮。然就在战局逐渐出现转机之时,程务挺因其言论、行为亲李氏皇族而被处死。 边疆将领的更换极大的削弱了唐军的实力,与突厥的战争从此陷入了不利的局面。直至大将黑齿常之加入到讨伐后突厥的犯边行动中来,唐朝这边的军队应战局势才有所回转。不久,突厥默啜可汗开始改变对唐策略。天册万岁元年(695),后突厥默啜可汗派遣使臣来朝降唐。武则天对于突厥的请降非常高兴,对默啜可汗大加封赏,“册授左卫大将军,封归国公,赐物五千段”。 第二年,默啜可汗再次派遣使臣来唐处理议和事宜,武则天加授其为迁善可汗。然而默啜可汗这种种举动并不是诚心降附,只是突厥的一种政治策略手段。从日后突厥与唐朝的交往可以看出,此举不仅使默啜篡夺来的可汗位更加稳固,而且还可以从中原唐朝获取更大的利益。 后突厥和吐蕃交继与唐作战,大大削弱了唐朝的国家实力。武则天执政时期,吐蕃在西北方位对武则天的北疆政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央王朝在北疆面对的最大的威胁就是后突厥汗国,后突厥在则天朝时成功复国,且掌控了原单于都护府下的多数辖区,降服铁勒诸姓。

突厥的再度复兴对于唐朝边疆扰动极大,使中原王朝在北方的边疆策略,不得不由太宗时的扩张趋势转向收缩,由攻势转向守势。

武则天当政后,契丹族的大贺氏联盟首领为窟哥之孙李尽忠。

经历过太宗朝和高宗朝的扶持,契丹族的整体实力有很大的发展。从中原方面来说,武则天统治初期,朝廷内部环境复杂,边疆还要应对后突厥及西北吐蕃的威胁,武周的军事力量被这两个崛起的边疆民族牢牢地牵制住了,没有多余的兵力再去控制其他的北疆民族。

且在战中,中原是需要契丹的支持与帮助的,至少这个时候不能让契丹依附突厥那边,中原还需要其来牵制后突厥,对契丹也多纵容。从边疆民族的方面来说,后突厥也将大量的军事力量投入到与中原的战争中,同时,还要应对可能来自各方的威胁,也无力对东北诸民族进行管理与控制。 因此,契丹便在中原、吐蕃、后突厥这几个强大政权的角逐中发展起来了。武则天统治初期,契丹与唐朝关系维持着表面的平和,契丹还派遣子弟入质唐都城,以表他们对唐朝的忠诚之心。子弟入质,也称纳质,并不是唐代首创政策,在汉代就已出现这种形式的交往。 唐朝为了对边疆民族加强控制,使其子弟入质,设有办理质子事务的组织机构——鸿胪寺。契丹松漠都督府都督李尽忠继松漠都督之位后,为表示契丹对唐朝的忠诚,选其妻兄孙万荣作为质子入朝,“时四夷质子多在京师,如论钦陵、阿史德元珍、孙万荣”。

放还契丹本土时,武则天还加封其为新置归诚州刺史,万荣还蕃后又以子入侍。唐朝对于边疆民族送来中原的质子,会赐予他们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大量的物质赏赐。

武则天时期,对契丹各部落分割管理,为归附的契丹部落设置的羁縻州开始出现具体的发展与演变。

武则天析分出来的这三个新的羁縻州,虽然在管理上保持了原有的管理模式,仍然隶属于营州都督府管辖,然而她将契丹部落一分为二,分化了部落内部的势力。在武则天朝时,入内契丹部落侨置羁縻州的设置数量已经发展到了八个(包括玄州),数量可以和本土羁縻府州相比较了,也是一股庞大的势力群体。

为了隔绝契丹入内侨置州和本土部落羁縻府州的联系,在中央制定民族政策以后,很多地方官员也就是执行表面功夫,并不会真的做到认同各民族平等。

高祖、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执行的较好,虽没有真的做到民族平等,然而在对契丹的管辖上,契丹确是实际利益的接收者,所以契丹对于唐朝的管理积极配合。

武则天称帝后,中央朝局混乱,为稳定朝廷内部政治局势,武则天任用酷吏。在民族政策上亦发生了演变,民族统治思想出现严重偏差,中央朝廷内上行下效,影响着边疆地方官员对边疆民族的态度,不能很好地执行唐朝一贯的民族平等政策,对于边疆民族疏于管理,致使边地许多民族部落对唐朝不满。契丹也是因此与唐朝产生嫌隙,并最终造成大规模的冲突。 武则天时期对于契丹的管理手段比较单一。当对契丹的管辖不合理时,没有想过与契丹管理层和平交涉,就一贯武力镇压。反观太宗和高宗时,统治阶级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通过积极地册封以及频繁的使臣往来,较好地执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维持了北疆东部地区局势的稳定。 武则天对于契丹的反唐从始至终就抱着武力镇压的态度,在契丹以营州都督赵文翙暴力施政为名发起反唐战争时,武则天既没有派使臣与契丹进行过交涉,也没有任何物质上的抚慰,只一味暴力镇压,且败多胜少。 武则天为了利用突厥牵制契丹,对突厥默啜可汗不断妥协退让,给予突厥大量赏赐,且在战争中有许多契丹、奚族的部众降附突厥,进一步增强了后突厥族的实力。

当唐朝国力下降,实行的民族管理政策偏颇时,如则天朝,契丹就会奋起反抗,单独或是联合其他民族与唐朝对立,以满足自己的利益。

总的来说,武则天朝时的契丹反抗唐朝,一方面是由于中央朝廷政局不稳,疏于对契丹的管理,派往边州地方的官员也缺少抚慰边疆民族与民心的能力,不能很好地执行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

另一方面,契丹不断发展壮大,李尽忠和孙万荣也是颇具野心的人,他们不甘心再受唐的控制。他们发起战乱,最后以失败告终。这场反唐战争,对于契丹的直接影响就是羁縻府州身份丧失,再没有了中原大国的庇护。

而契丹入内的侨置州,在武则天将他们南迁后,就成为了完全意义上的内属州县,完全丧失了自主管理的地位,这种情况持续到神龙年间,才被唐朝“放还”幽州安置。

而契丹本土部落则又重新回到了突厥的奴役之下。武则天执政期间,可以说是唐朝对契丹管辖的承前启后的一个阶段。松漠都督府废置,营州都督府陷落,使得经历高祖、太宗、高宗三个阶段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东北局势,在武则天这一夕之间回到了起点。

绝大部分的契丹部落和人口又回到了突厥的臣属之下,使唐朝与边疆契丹族建立起来的稳定联系破裂。唐朝实力大减,从而结束了唐朝在北疆积极进取的攻势,对北疆的管理体制也开始逐渐收缩。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史今古谈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