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不全是大个子,后卫线上也有如Marco Spissu这样的180小矮个,佛得角的后卫shaneda Rosa身高185,埃及有2名后卫amr zaharan和Adam monssa都是190刚出头,斯洛文尼亚的klemen prepelic身高191,体重只有77公斤——比赵继伟还轻2公斤,克罗地亚4个后卫里有2个较矮,一个是180的goran filiporic,另一个是190的toni perkovic——体重只有83公斤,我们189的“超巨”方硕88公斤!
乔帅“过滤”之后,中国男篮的后卫其实已基本符合潮流,赵继伟183最矮(186的孙铭徽基本上已经被默认淘汰),190以下就剩下189的方硕,其余能打后卫的都是大高个——191的胡明轩(23摇摆,被淘汰可能很大)、195的赵睿和贺希宁(23摇摆),以及199的崔永熙(23摇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身高并不能完全代表对抗能力,还得考虑力量,这点男篮也不差,方硕、贺希宁和赵睿都是壮实型后卫,崔永熙甚至能顶到3。唯独赵继伟身体要弱一些,但他也足够拼也非常有经验——后卫里参加国际大赛最多、入选国家队最早,这多多少少弥补了身体上的劣势,尽管,努力很可能是有限的。
不过,如前文所述,跟中国男篮一样,过去较量的这些欧非球队不尽然都是大个子,长人之下总有一些矮个子,赵继伟自然也不是孤立的。总之,单从尺寸和力量这两个重要指标看对抗能力,中国男篮都绝对不比这些欧非球队差多少。
当然,对抗能力也考验心肺能力、核心力量、下肢力量和移动速度,只是这些指标都不会有数据记录,但比赛中我们倒可以多多少少用眼睛真真切切感受——不然,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禁区不消多说,周王胡镇守,欧洲第一中锋塔瓦雷斯也休想造次,张镇麟、周鹏和崔永熙的新老锋线长城如何?对手有哪个锋线能撵着咱们往禁区走?
争议较大的是后场,以前男篮后场并不弱,八九十年孙凤武、张勇军、胡卫东和吴庆龙等名将先后率队在亚洲和世界突破历史最佳战绩,千禧年之后,以姚明为首的“三大移动长城”不能说彻底掩盖了刘炜、孙悦和王仕鹏等后卫群的价值,真正感觉到后卫弱,其实是10年之后。
10年之后的世界大赛,成绩直线的下滑不容置喙,但不能否认前场仍然是男篮顶梁柱,12和16两届奥运会,易建联都是队内得分王,19年世界杯队内场均得分排四的球员里有3位都是中锋——易建联、周琦和王哲林,进入巴黎奥运周期(2020年之后),无论是世预赛还是亚洲杯,接替易建联扛起男篮大旗的是周琦。所以,就这段历史时间而言,差的一直是后卫。
差在哪了?突破、投篮、串联等等都有,但“对抗弱”的说法在如今倒是说的比以前多,大约是从2022年8月分之后——与澳大利亚两场世预赛和亚洲杯交战黎巴嫩。赛后,不光球迷、专家看到了,就连球员自己也坦言“适应不了高强度的对抗”,后来,CBA联赛风向大变,裁判吹罚骤然放松,为的就是提升强度——头疼,那就医头呗,脚疼?回头再说脚的事吧……
其实那会儿,说后卫“对抗弱”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当时队内几乎全军覆没(被感染),刚恢复或者还未痊愈就上场打球,当时还紧急征调了翟晓川、范子铭、贺希宁等球员。二是内线表现一如既往地压过了其他位置,尤其是后卫。三是杜锋的国家队有多名身高180左右的后卫——178的徐杰、181的姜伟泽、183的赵继伟和186的孙铭徽。
输球,总得有个原因,“对抗弱”可能是当时环境下最不好被质疑的理由,同时也是在球员看来最乐于表达的理由——反正又不是质疑球技。但,“对抗弱”很可能只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阵容存在的问题,不能说一切皆源于人种,因为历史上男篮后卫的对抗并不弱,所以,也不能说现在乔帅的国家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说欧洲后卫厉害,但谁又能真正降维打击,频繁地突破上篮得手?并没有,反之,先甭管终结效率如何,我们的赵睿经常能仗着吨位在突破时撞飞对手。打斯洛文尼亚那场,赵睿几乎个个都是突破,第三节7分03,赵睿和198的萨马尔较劲,刚过半场赵睿启动加速一个转身就撞飞了那个瘦高个,接着直取篮筐。
假如,手感好一点,赵睿也不得了,或者懂得突破后寻找队友,中国男篮的进攻更得上个台阶……
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很多漂亮的进攻到最后都变成了狗尾续貂,能撕破了口子、能吸引了包夹,但传不出好球也跑不出好位——这才是本文要说的重点。
普通意义上来说,一次进攻,有很多基本环节:1.突破、2.跑位、3.传球、4.出手。(突破可分为挡拆、单打、转换,跑位有掩护、绕掩护、空切、绕切、背切等等,终结方式那就更多了)。
很多人认为,中国男篮问题在1,这多半是基于人种优劣后的习惯性自我反思,或者看多了NBA的赛后集锦,或者CBA的“五ga球”,也有的人认为是4——“还是对抗不足的问题,体能下降了怎么投进?”。这两个问题都与“对抗能力”有关,这两个问题也是大众对男篮普遍的认识。
但我的理解是,虽然不是人人都是赵睿或郭艾伦(突破相对较强),但这年代谁还在像艾弗森一样个个突破?即便,NBA可以,FIBA却未必,而就算是NBA,各队进攻方式的统计里,比重最大的永远是挡拆——同时也是绝大部分战术发起的起手式。所以,进攻好还,其实不完全考验个人持球突破的能力,它很重要,但不是根本性和决定性的。而说到3分,的确和基本功、对抗有一定关系,但为何CBA都能投那么准,到了国际舞台个个两成出头?
我想,10次投篮8个空位总比8个强投命中率高吧?
这才是关键,整个进攻链路上,男篮缺的正是第2点和第3点。这也是我认为男篮最大的问题所在,即会不会跑位?(包括死板战术之外的随机应变)接着,跑出位置之后,持球人是否会适时传球?
两者缺一不可,所以,我们有赵继伟不够,赵继伟能传,但有时候没人跑。有人跑,但赵继伟却不在阵。再者,有时候,需要三点连线,赵继伟传了出来,第二接应点是否能发现队友、预判防守并是否有能力准确、安全地传出皮球?
打意大利,李凯尔两次反跑切入,身位已经领先并伸出手要球,周琦在弧顶两次皮球高举就是不敢传,打佛得角,方硕率队发起了好几次反击,王哲林和胡金秋先后获得空切机会,但方硕愣是没敢传,犹犹豫豫皮球拿在手中,眼看着机会逝去……把握这些机会,需要对抗?显然不是。
其实这些反应的都是所谓的篮球意识、战术素养和团队篮球,也是中国男篮真正欠缺的东西。
拿几个回合作例子吧,注意,这些例子都不是孤立个案,而是普遍现象。
第三节刚开局两队攻防:一边是高级别意识流防守,一边是我的眼里只有筐。
赵睿和周琦在弧顶挡拆,周琦的防守人、仅有24岁的古列尔莫·卡鲁索一边观察赵睿和周琦,一边回头注意李凯尔的动向,当时李凯尔准备给周琦背掩护,周琦切入后接赵睿传球即可上篮或灌框,事实上,这次进攻的确是打周琦,因为周琦的掩护是假的,没挡人就已经奔向篮下,结果,卡鲁索当即提前绕过了李凯尔,在篮下卡着周琦,并完成了对赵睿的干扰,一防二,成功!这绝对是一次高智商的成功防守案例。
相反,掌握进攻主动的男篮缺乏变通,卡鲁索提前沉退,周琦和赵睿其实可以局部2打1,而不是继续按部就班钻对方防守口袋,再者——最重要的——赵睿明明可以传给大空位中的李凯尔。
第二节9分09和第四节7分30:一边是大空位不传球(结局都是走步违例),一边是防守人的积极。
只看末节这次进攻,当时男篮通过皮球运转,方硕在45度持球后瞬间吸引两人扑防,其中21岁的加布里埃尔·普罗奇达发现空位后,赶忙奔向底角大空位的朱俊龙,结果,防守人看到了这个机会,进攻方的方硕却浑然不知,最后启动走步……
在“机会选择”方面犯错的可不止方硕或赵睿,其他人都有一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这些“机会选择”考验的不仅仅是战术执行,还有随机应变,这些随机应变却又讲究着很多科学原则,而这些原则又潜移默化地存在于大脑意识,并反映在肌肉的条件反射中。
防守又何尝不是,周琦、胡金秋、王哲林、周鹏、张镇麟、崔永熙、赵睿等等男篮的单兵防守能力都不错,我认为一对一单挑防守,男篮可能不比意大利差,但结果男篮的防守效率比意大利低了不少(防守效率:男篮107.7,意大利83.2),原因何在?是对抗不足?
是因为现代篮球考验的已经不再简简单单是单兵小范围内的一对一防守,而是首先,是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战术跑位,是否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过分热情去协防、注意力不全在皮球或不全在进攻人、是跟还是换、是绕是挤……等等,这考验的还是意识、素养,其次,才是单兵小范围内的一对一防守。
的确,没有人是圣人,没有人不犯错,意大利也会犯错,但两队较量,除了纸面实力不可改变之外,其实真正较量的,是攻防细节里“机会选择”的正确率,犯错越少,机会越好,进攻或防守的成功率也会随之提高(空位越多或对方空位越少),很显然,中国男篮整体与意大利不是一个层面,这些都是意识上的东西(战术素养),也是中国男篮与欧洲篮球差距的真正地方,而不是所谓的“对抗不行”,它是个原因,但不是,也不应该是最重要的。
乔帅已经尽力,比起过去,男篮的确有了进步,至少“一打四看”越来越少,配合越来越多,但顶尖的篮球意识和战术素养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练就,万里长城也才刚刚开始……
李凯尔的加入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男篮“机会选择”的正确率,但一个人的力量仍然是有限的,或许,在中国男篮真正实现欧化的团队篮球之前,在短时间内想要成绩,李凯尔不用太过于谦虚(不是彻底抡圆了,不顾了),或许能最大化中国男篮的进攻效率(当然,也得看具体情况,比如张镇麟或崔永熙确实手感火热),尽管他不是那种砍分机器型锋线,但在中国男篮,他的进攻能力无疑是最强的。
总之,对中国男篮在世界杯的成绩,在摇旗呐喊的同时,还是谨慎乐观为宜,如若不然,看球时最好记得提前备好速效救心丸。
而更重要的是,未来,无论一个月后成绩如何,巴黎奥运之后的下一个奥运周期,我们需要关注的仍然是战术素养和篮球意识。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